新闻动态

500学者聚舟山,探讨海底观测科学

发布日期:2018-05-10 来源:浙江省海上试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发布人:孙瑜霞 浏览量:26

  海底科学,正经历着从水面作短期“考察”到海洋深部做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建设基于海底对海洋和海底的全方位长期观测系统,正成为国内外海洋领域的热点之一。5月10日上午,为期两天的第四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开幕。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500余名专家、教授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舟山,围绕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研讨,为我国海底观测系统的建设建言献策。

           

           

 海洋二所苏纪兰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王孝强等出席会议。浙江大学党委常委、海洋学院院长王立忠主持开幕式。

           

 苏纪兰院士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本届会议吸引了众多工科专家的参与表示赞赏。他指出,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要进入海洋、观察和认识海洋、开发海洋,需要技术与科学携手,非常欣慰看到众多的一线科研人员前来参加会议交流。建立基于海底的海洋和海底全方位长期观测系统,正成为国际海洋观测和研究的新形式,国内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建设各种海洋观测系统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希望在做好观测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探头和观测方法等的研究。

           

           

           

在上午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浙江大学陈鹰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陶军等,分别介绍了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科学目标与进展、海洋观测技术新进展和中科院“探索一号”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新近对“海马冷泉”进行联合科考的情况。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机构的Suyehiro博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林间研究员和美国俄勒冈大学的Fram教授就国际发现计划IODP、探索海沟和美国OOI观测网应用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除大会特邀报告外,还将举办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动力过程与观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碳循环、海洋生物与生态过程、海洋极端环境观测、海洋观测与传感技术、新概念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和深渊观测与技术等八个议题的分会场报告,与会代表将就各相关领域的学术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分享,对相关发展新趋势及发展目标进行探讨。会议还将对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进行研讨。

           

           

 会议期间,深圳市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展示了各自在海洋观测领域的技术与产品成果。浙江大学还特别开辟展览室,展示该校近期开展的海洋观测技术相关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传感器、采样器、作业工具、海底观测网络、移动观测、机器鱼、“海下直升机”新概念观测平台等。

           

海底观测科学大会由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海洋二所苏纪兰院士倡议发起,旨在综览和交流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探讨我国海底观测系统建设战略,促进国内各系统、各单位和各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前三届会议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6年在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并由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据悉,第五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