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作客西湖论坛 研讨蓝碳科学与技术发展

7月8-9日,浙江大学西湖学术论坛第253次会议暨“蓝碳科学与技术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聚焦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深入探讨蓝碳增汇的现状和发展战略等,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达成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赋能聚力。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唐启升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原副司长徐俊研究员,以及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希腊派图拉斯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做主题报告。5000余人次通过线上观看了大会实况直播。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与海洋学院联合承办。海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对各方长期以来对浙大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与会各方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交流、精诚合作、携手共进,积极推动蓝碳领域多学科交叉,促进蓝碳增汇技术创新。浙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张海生主持会议。

蓝碳生态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储存过程中,海洋及其中的海洋生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识蓝碳、经略蓝碳,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是助力碳中和成本效益兼顾的优选。论坛上,专家学者凝聚团队间的研究共识,在深入交流和探讨中碰撞思想火花,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范围的蓝碳科学技术研究协同攻关奠定基础。

  

潘德炉院士作题为“发展蓝碳测评新兴产业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提出“双碳”目标为蓝碳测评产业的发展和未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蓝碳测评产业的发展可以围绕测评技术体系、计量指标体系和交易市场体系来构建,走自主可控、国际接轨之路。

  

唐启升院士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碳汇渔业研究的一些新成果”的报告中指出,要健康持续、深入发展碳汇渔业,需建立碳汇渔业示范区,积极探索渔业生物群体碳汇扩增途径,开展渔业碳汇扩增专题研究,重视和鼓励碳汇渔业碳交易类型、机制和市场研究与实践。

  

戴民汉院士在“海洋碳循环与增汇潜力”的报告中提出了我国面向碳中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与海洋增汇面临的挑战及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夯实现有理论,探索颠覆性技术原理;融合生态修复方案,协同考虑增汇与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碳中和决策支持体系,监测碳汇的封存动态;将海洋碳转化过程中的副产品纳入碳市场;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国家和国际治理框架等措施。

  

徐俊研究员在“全球变化与碳中和研究”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科技部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强调了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在整个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期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小平研究员、复旦大学贺强研究员、厦门大学李姜辉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吴嘉平教授、肖溪教授、樊炜教授做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中国海岸带蓝碳生境土壤碳库格局与增汇潜力,海草床的关键储碳过程及其对营养盐的响应机制,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关键生态过程,中国离岸碳封存现状、挑战与展望,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时空动态与分布格局,大型海藻养殖的气候变化缓解及综合环境效益,人工上升流增汇技术等。线上线下参会人员围绕这些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釜山国立大学Ik Kyo Chung教授、南卡罗来纳大学James Morris教授、麦吉尔大学Gail Chmura副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光程研究员、派图拉斯大学Zacharias Ierotheos教授先后围绕大型海藻、盐沼、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介绍了他们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突破。

(齐静宇 顾佳丽 宋莉)